10月21-22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孙欢副院长组织学生前往益阳市桃江县开展以“身体力行悟‘稻'理”为主题的实践教学活动,将思政课堂延伸到田埂边、稻田里,以别开生面的“行走的思政课”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提升思政课铸魂育人效果。
本次实践课从“稻田”“割稻”“打穗”“收获”四个部分带领同学们走进农业生产大课堂。“稻田”部分强调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通过认识水稻,了解水稻种植历史和技术,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以真理说服学生,同时引导学生对我国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和先进的杂交水稻技术感到自豪、自信。“割稻”和“打穗”部分强调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由老师示范割稻、打穗步骤,讲解科技创新与粮食安全对农业现代化和国家安全的意义,学生身体力行体验割稻、打穗劳动,在亲身实践中体悟“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的道理。“收获”部分强调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宣传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使学生在用汗水换来收获的劳动体验中厚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观念,更加坚定了“爱粮节粮”的决心。
阡陌纵横稻谷香,耳闻目睹慨而慷。经过此次稻田之旅,同学们走进粮食生产的第一线,在增长水稻种植知识之余,更真切地领会到汗水创造果实、科技服务人类、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的深刻道理。课后,同学们表示,在这次“行走的思政课”中受益匪浅,一米一粟,当思来之不易,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更应践行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的要求,确保中国人的饭碗里主要装中国粮。
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此前马克思主义学院还和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合作开展“农耕文化我传承”研学活动,共同开发“水稻的前世今生”课程。研学活动让更多中小学生懂得了水稻文化薪火传承的意义,并通过体验插秧,进一步认识到粮食的宝贵,提高了动手能力,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探索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成功尝试。(文、图/张胧洁 编辑/孙欢 审校/周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