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导航:OA办公 | 精品课程 | 图书馆
学校首页 | 加入收藏 | 英文版
专题栏目
实践教学风采录
【感悟】行雷锋纪念馆 涌心中万千思
 发表时间:2017-11-14 09:41:00 点击次数:0

  机械一班  李志兵 

    

  为求学,来到了地杰人灵的湖湘之地长沙,而在十一月的一个北风呼啸的早晨,我和一群特别的人(老师们和同学们)去了一个特别的地方————雷锋纪念馆。 

  雷锋,抗日战争时期出身于一户贫苦家庭,一个处于旧时代压迫之中的破碎之家,他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哥哥、弟弟都死在民族敌人和阶级敌人的手里,只留下孤苦伶仃的雷锋。亲人的相续离世给了他身心巨大的伤害,也正是这时候,社会上一些人的帮助,国家的呵护,让这朵祖国的花朵得以成长、开放。对此,雷锋更是对祖国和人们心怀感恩之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积极回报社会,感恩他人,感恩祖国,一心投身国家建设。 

  雷锋纪念馆,是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个基地分四个部分,有雷锋广场、纪念馆、故居和党史馆。走进基地,宽阔的广场上首先映入眼帘的竟是一尊雕像――雷锋雕像,他挺拔的身姿,逼人的气势,不禁让人心中敬畏万分。我们驻足瞻仰,以表心中敬畏之情。一尊石膏像立于雷锋纪念馆正堂,头顶冬帽手握枪,一看便知是革命战士形象。这也就是他后期生活的一个写实,彰显党的领导,人民群众的拥护,一个平民家庭的人,一心跟党走,坚决拥护党,一种难能可贵精神,一种热烈的爱国情怀,为国捐躯难,视死忽如归。故居位于纪念馆的左后侧,一栋茅屋、一口杯、锅碗瓢盆仅一套,小床一张屋中放,奢华之物家中无。 

  白烟白雾白枝尖,一砖一瓦一屋檐。翠屏绿障后高挂,黑瓦褐墙前中耸。云烟缭绕的早晨,正是赏风赏景绝佳时,行至雷锋故居,观赏之余便是思理时。 身不可无居,学不可无依。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为一个人的成才创造好的条件,而一个恶劣的环境为一个人的精神磨练以及品质培养提供考验基石。苦难之中受助,让人铭记于心。 

  一场实地的参观活动,我们深深感受到浓烈的雷锋精神,感受到他所处时代人们忘我的精神,时刻为他人着想,时刻为家乡建设付出全部力量,为国家发展奉献自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至高品质。这也为我们更好的了解雷锋精神,在生活中践行雷锋精神提供指导作用。同时,这次活动也是一个缅怀先烈,牢记先辈敬仰他们的平台。     

  雷锋,一个时代英雄的代表;雷锋精神,一种革命精神的象征。雷锋精神指的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以雷锋的精神为基本内涵,在实践之中不断丰富的和发展着的革命精神,其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事业无私奉献的时代人文精神。雷锋纪念馆正是雷锋精神的传承载体。雷锋精神集具正能量,需圣学广传。2014311,习总书记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接见部分基层代表时与某工兵团雷锋连指导员谢正谊谈话时说“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你们要做雷锋精神的种子,把雷锋精神广播于祖国大地上”。此正是要求我们学习雷锋精神,传承雷锋精神,体现雷锋精神是符合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革命精神,民族之魂需圣传。 

  勿以善小而不为。积小善成大善,人人奉献一点爱,社会才会和平永安乐。正如201434习总书记在给“郭明义爱心团队的回信”中所说“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当有人需要帮助时,大家搭把手,出分力,社会将变得更加美好”。也正激励着我们善事善为,小善大善,切莫大焉。       

  身居陋室而不陋,高尚品质万古传。旧时代涌现出许多“雷锋”,他们拥有超人的意志,百折不挠的品质,公而忘私的精神,他们为国家建设事业奋力拼搏,为人民的福祉无私的奉献。而当今时代也正是需要此类人的时代。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奉献了多少。一个寿命长达百岁之余的人,一生无所作为,庸庸碌碌活过百年,这样的人有什么价值呢?他与一个只活了几十年,却丰功伟绩,为人民、为社会、为国家奉献一生的人相比较,其一无用处,白白浪费一生时光。光阴荏苒,时光如梭,短短一生,如何使自身价值最大化,学习雷锋,一切皆有答案。 

  当今社会所说的工匠精神、助人为乐、换位思考等品质都是雷锋精神的体现。雷锋同志,短短一生,好事做了一火车。他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之中。因此,他短暂的生命焕发出了无限的光彩,得以名垂千古,流芳百世,一展我们中华民族的风采。 

  此次参观活动,使我深刻感受到,二十一世纪的青年,应该多来像雷锋纪念馆这样的基地走走,只有通过一种实践的活动,只有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才能让优秀的民族精神风貌深入人心,才能在新时代对新青年的学习生活具有指导意义,让正能量得以传承与弘扬。在市场经济的当今社会,在物质理性的面前,我们更需要一点雷锋精神,雷锋精神是这个时代需要的精神。最后想以这样的一段话来表达我此行的感受:“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至于因为虚度年华而痛悔,也不至于因为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斗争。”这就是一种高贵的生命价值,我们把它叫做————“奉献”。(指导教师:周琳) 

    

湖南省长沙市韶山南路498号 邮编:410004 电话:0731-85658568 湘ICP备09017705号 湘教QS4_201212_010022 丨 信息中心技术支持